2月18日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目前,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着。3月1日14:30,南方+带你走进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一线,感受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脉搏的跳动!(【出镜】实习生陈艺丹【摄像】黄舒旻【记者】李鹏程 【通讯员】陈土华【编辑】崔格僖【导播】马艺天【海报设计】吴颖岚)
2019年02月28日
日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正式发布,其中提到了要支持一批重大创新载体的建设。而位于广州东部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在去年已经正式上升为国家合作战略,也是规划纲要中提到的重要创新载体。现在就请大家跟随南方+的步伐,一同走进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建设一线。
2019年03月01日
直播大湾区,感受创新脉搏跳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一线直播即将在14:30开始,精彩不容错过,各位不要走开!
南方+记者已经抵达中新广州知识城现场。今天邀请到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公司总裁陈长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副主任邱绛雯等嘉宾为大家介绍有关机构的发展和展望。敬请关注。
今天的第一站是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我们邀请了该公司的总裁陈长新,为大家介绍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情况与未来展望。
陈长新介绍,2011年9月,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与新加坡星桥腾飞集团共同投资40亿人民币成立了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简称知识城合资公司),双方股权各占50%。
知识城合资公司成立7年多来成为了一支引领广州知识城总体开发的重要力量,担当了中新合作的桥梁。合资公司搭建了独具特色的五大优势战略合作平台(中新软件转移合作平台、国际合作与创新平台、社会创新发展与青年交流平台、知识产权与创新服务示范平台、智慧生态城市发展平台)。
陈长新谈到,《规划纲要》对知识城在“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他们将全面参与到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中,并将在以知识产权建设为代表的营商环境打造上,做出更好的成绩。
知识城作为全国唯一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是中新两国知识产权战略合作示范区,也是全国唯一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统一管理的园区和知识产权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区域,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已入驻办公,年审查量占全国五分之一。
南方+记者来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副主任邱绛雯为大家介绍该中心的业务情况。
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委托,中心主要履行发明专利审查和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两大职能。自成立至今,中心已累计完成发明专利审查结案约70.6万件,年审查结案15万余件,审批能力约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
中心目前设有处级机构11个,包括4个职能部门和7个审查部门,全面覆盖机械、电学、通信、医药、化学、光电、材料等七大审查领域。现有员工1400余人,其中党员占比近80%,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近90%,平均年龄约31岁。
邱绛雯谈到,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规划纲要》给出了对粤港澳三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重要导向。其中,在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方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成为关键词,这对于从事知识生产的工作者而言,既是一个激励,更是一种鞭策。
中新广州知识城作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和“湾顶明珠”的双重加持而备受瞩目。中心作为其中一份子,未来将坚持开放共享的理念,积极参与粤港澳知识产权合作机制,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通过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服务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区域创新环境优化。
南方+记者来到知识产权文化传播与普法基地。基地2019年2月正式完工,占地1870平方米,用“启”、“源”、“悟”、“聚”、“耀”五个字为主线,通过参观动线的设计,逐步带领观众从启蒙的历史走向广阔无限的未来,串联起知识产权萌芽发展到未来远景的全景画面。
中心将以基地为载体,进行“线上”与“线下”同步的知识产权文化普及。正式启用后,基地将以公益性质面对社会公众开放。同时,中心也将不定期邀请知识产权专家到基地开展知识产权沙龙、公开课以及学术论坛,讲好知识产权故事,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贡献力量。
中心将以基地为载体,进行“线上”与“线下”同步的知识产权文化普及。正式启用后,基地将以公益性质面对社会公众开放。同时,中心也将不定期邀请知识产权专家到基地开展知识产权沙龙、公开课以及学术论坛,讲好知识产权故事,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贡献力量。
接下来,南方+记者来到了知识城之行的第三站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该院院长余龙介绍了研究院的工作。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是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间的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研究院由华南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是汇聚世界一流研发资源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研究院结合了中新两国的强项优势,建立了六大平台。其中涉及的产业项目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绿色建筑等等。研究院第一批启动了23个项目,第二批有21个项目。此外,研究院服务多家企业技术攻关,孵化了8家高科技企业,与港澳企业机构开展合作交流,有效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规划纲要》中提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余龙表示,研究院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机遇,以6大创新平台为依托,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打造国际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平台,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科技人才来知识城创新创业,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知识城的建设和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贡献力量。
余龙院长展示了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的重点项目成果——南洋理工大学曾少华教授在研究院开展的研发项目。该项目实现了铂等贵金属的高利用率。该项目已获得外部投资并创办氢能源电池研发企业-新向(广州)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第四站是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12月,设址广州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是国内第一座以虚拟IDM为营运策略的12英寸芯片厂,是广州的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该公司联合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终端应用、产业基金等资源,为打造广州半导体产业链跨出第一步。
公司副总裁李海明谈到,目前国内对芯片的需求是非常高的,珠三角地区是国内生产、使用电子芯片最多的地方。进驻中新知识城以来,粤芯在7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项目的封顶。他预计,今年十二月公司可以实现量产,以后的每个月可达到2~4万片的产能。
李海明表示,之所以选择落户粤港澳大湾区,是因为公司看好本地区各大城市的互动连结效应。他说,广深科技走廊是消费型电子的重要集中区域,佛山和珠海的家电行业和工业控制行业,以及广州本地的汽车等高端工业制造业也在此大量集聚。无论是消费型产品,还是工业、车用型产品,粤港澳大湾区能够从芯片的设计、制造、应用等诸多环节,提供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持。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资源,也是吸引粤芯落户的重要原因。李海明说,广州的众多学校,可以实现产、学、研的合作。公司进驻后广州后,享受到了政策规划上的配套红利。下一步,他们希望与同行一道,把南方的半导体产业链串联起来。
第五站南方+记者来到了百济神州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的建设现场。刘建博士,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生物制药负责人介绍了公司概况。
知识城建设一线情况的直播,欢迎各位南友评论转发
百济神州是一家植根中国的全球性商业化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成为分子靶向药物和肿瘤免疫药物研发领域,以及商业化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百济神州拥有行业领先的自主研发能力和丰富的产品管线,包括9款在研管线药物,其中6款由内部自主开发,3款已进入临床后期。
百济神州深入推进商业化进程,持续打造行业顶尖商业化团队,始终遵循合规的企业文化和行为准则,为自主研发产品上市做好准备。百济神州是唯一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NASDAQ)和港交所(HKEx)双重一级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
刘建博士预计,明年前该生产基地即可完成生产基地的基本建设。达产后可以产出上万支的药品,服务于中国的癌症患者。公司目前有50多个临床试验在开展,针对不同类型的癌症患者。百济神州旨在造福中国人民、降低进口药的高价。
刘建博士谈到,公司之所以选择落户知识城,首先是这里政策环境的感召,例如,知识城建设办为企业提供了业务办理的“一条龙”服务。其次,在经济方面,广东省经济发达,企业可以整合到很多其他行业的资源,从而实现大发展。再次,知识城的地理位置良好,企业在这里可以接触到港、澳、东南亚的资源。
刘建博士表示,《规划纲要》出台后,他们非常激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很重要的一条是鼓励科技创新和行业间的合作。这对于百济神州是非常有利的。在这个方面,百济神州公司也能做出贡献。他期待通过同仁们的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新名片。
在刘建博士看来,生物医药行业是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大健康”将成为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其中包括让百姓用上新药、用上好药。这与政府的支持,以及行业内部的努力密不可分。
走访完中新广州知识城的5个建设一线,今天的南方+直播就要结束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关注。让我们一起期待粤港澳大湾区的明天更精彩!感谢大家的观看!